在台灣,不動產的稅制因各種稅種和價格區分而變得繁複。例如,在持有不動產時需要支付地價稅、房屋稅,買賣過程中則涉及契稅、土地增值稅和房地合一稅等,而房地合一稅又分為新制和舊制。中華民國的稅制龐大,素有「萬萬稅」之稱,但你知道不同的稅種所使用的不動產價格基準也不同嗎?
不動產的價格大致可區分為五種:其中土地有三種價格,房屋則有兩種價格。接下來,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些價格及其特點。
一、土地的三種價格
1. 市價:指土地在市場上的實際交易價格,反映了土地的供需關係。這種價格可以通過實價登錄系統查詢,了解土地或周邊地區近期的成交價格。市價是房地合一稅的課稅基礎之一,適用於不動產買賣時的稅務計算。
2. 公告現值:政府定期公告的土地價值,通常每年公告一次。它主要用於遺產稅、贈與稅或土地增值稅的計算,反映了土地在法定價值上的變動。公告現值通常低於市價,目前政府有將公告現值逐年調升至市價的趨勢。
3. 公告地價:是另一種由政府公告的土地價格,通常較公告現值更低。它每兩年公告一次,主要用作地價稅的課稅基準。公告地價較為保守,反映了土地在較長時間內的價值變化,因此對市場波動的反應較慢。我們可以自行向地方稅捐稽徵處申報課徵地價稅的地價,但只能以公告地價為基準,增減20%範圍內申報,若無自行申報,政府通常以公告地價的80%作為申報地價。
從下面這個土地謄本,我們可以查詢到公告現值及申報地價
二、房屋的兩種價格
1. 課稅現值:政府對房屋的價值評定,主要用於計算房屋稅。它根據「房屋評定現值」扣除「免稅現值」後得來的,此價格通常低於市場價格,並定期進行調整。
2. 評定現值:政府依據房屋的使用年限、建材、樓層等因素進行評估,作為契稅、贈與稅或遺產稅的計稅基礎之一。這種價格較接近市場價格,但可能會根據政府的政策進行調整,通常每三年會重行評定一次,反映出房屋的實際價值。
三、結語
透過了解這五種不動產的價格,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掌握不動產交易與稅務的計算基礎。在購買或出售不動產時,了解不同價格之間的差異,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稅務規劃及投資,並避免因稅務問題造成的不必要損失。